【科普知识】如何破解高温下心脏的“无声警报”
发布时间:2025-09-19 08:56 已有 8 人浏览
盛夏时节,34℃以上的高温不仅炙烤着大地,更悄然叩击着心血管系统的脆弱防线。数据显示,气温每升高 1℃,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增加 2.1%,持续高温时猝死人数可达正常时期的 3 倍。
年轻人熬夜、老年人基础病——你的心脏正在拉响无声警报!
高温为何成为 “心血管杀手”?
● 血液的 “高温变奏” 与血栓危机
高温环境下,人体为散热会使体表血管扩张,血流量增加,心脏被迫 “加倍工作” 以维持循环。同时,大量出汗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,如同河流泥沙淤积,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升高。临床数据显示,夏季急性心梗患者中,约40%存在血液高凝状态。
● 温差:血管的“冰火考验”
从35℃室外进入26℃空调房,近10℃的温差会使血管在数秒内剧烈收缩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,这种骤变可能导致斑块破裂,引发急性心梗或脑梗。2024年一项针对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,温差超过8℃时,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37%。
● 被误读的“心脏求救信号”
36岁的张先生熬夜后突感“胃痛”伴冷汗,自认为中暑未重视,2小时后晕厥送医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。这类案例在夏季频发——心梗常伪装成胃肠不适、乏力或“中暑”,尤其易迷惑肥胖、吸烟、熬夜等年轻高危人群。

面对高温,我们如何做到“科学护心”?
● 饮水:小口慢饮的“液体平衡术”
少量多次补充水分,每次100-150毫升,出汗多时可饮淡盐水;
心力衰竭患者需严格遵医嘱限水,避免加重心脏负荷。
● 运动:时间与强度的“精准把控”
避开早晨心血管事件相对高发时段,选择傍晚进行低强度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。
运动后避免立即饮用冰水,待体温稍降后补充常温电解质饮品。
● 空调使用:温差控制的“安全艺术”
设定温度25-26℃,保持室内外温差≤8℃;
从室外入内时,先在过渡区域(如门厅、走廊)适应5分钟,避免冷风直吹。
● 饮食:舌尖上的“护心食谱”
践行“四低一高”原则,即低热量、低盐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、高维生素;
增加香蕉、芹菜(补钾)和深绿色蔬菜(补镁),可常备绿豆汤、荷叶茶清热解暑。
为了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
如何从“被动防护”到“主动预警”?
“高血压、吸烟、肥胖、熬夜等高危人群应早做筛查!突发心梗请牢记: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!时间就是心肌,每耽误1小时,心肌坏死面积增加10%!”
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24小时守护您!
筛查早一步,心脏多份安全!
文/心内科
编辑/宣传中心